8月3日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教授、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儲軍研究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鄒鵬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馮杰思博士后受邀參加瑞沃德主辦的“沃”在前沿|生命科學專家論壇直播活動,圍繞“聚焦基因編碼熒光探針的開發與在大腦中的應用”主題進行探討,在線分享腦科學前沿新技術新研究,并在答疑環節詳實解答網友們的提問,研究新思維不斷碰撞,精彩無限!
沒有趕上看直播
或想再回顧精彩內容的小伙伴
↓掃碼即可查看直播回放↓
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教授擔任論壇主席。李毓龍教授首先對大家來到直播間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進行了開場致詞,介紹了大腦研究的背景、精巧工具對研究大腦功能的必要性和前沿技術在大腦研究的應用及前景。
接下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儲軍研究員以“基因編碼的光學探針在神經科學中的應用”為主題,為大家帶來了精彩分享,主要講解了以下三個方面:
緊接著,鄒鵬研究員和團隊成員劉書彰博士一同為大家帶來精彩分享“膜電位熒光探針的構建及在神經科學中的應用”,通過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
同時,互動區討論熱烈,鄒鵬研究員也針對大家較為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精彩的回答。
接著,李毓龍教授團隊的馮杰思博士后帶來了主題為“點亮大腦:可遺傳編碼神經遞質熒光探針的開發及應用”的精彩分享,同時李毓龍教授和萬金霞博士也在線上解答了很多小伙伴的提問。馮杰思老師主要分享了以下三個方面:
隨后,瑞沃德資 深綜合解決方案專家歐陽歡分享了兩例助力客戶獲取關鍵性數據的成功案例,兩例案例中均使用瑞沃德成像設備助力研究中的數據記錄和呈現:
案例1:宋娟老師課題組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成果:發現下丘腦環路調控海馬神經發生促進記憶提取并對抗焦慮。在這項研究中,使用了瑞沃德光纖記錄系統來檢測SuM-DG神經元投射的活性,證實豐富環境(EE)中,小鼠SuM神經元活性顯著增加。
案例2:南京大學劉新峰教授課題組今年3月份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造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繼發性脫髓鞘損傷可能的分子機制,發現小鼠非缺血區胼胝體星形膠質細胞吞噬作用參與繼發性脫髓鞘。這項研究使用了瑞沃德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統對dMCAO造模的手術前、中、后皮質腦血流量進行24小時監測,實時精 準反饋動物腦部缺血情況。
答疑互動,精彩回顧
答疑互動環節,線上互動頻頻,干貨滿滿。
首先,針對觀眾們關注度較高的三個問題“10年內國內神經科學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與面臨最為困難的挑戰有哪些?”、“當前在神經科學領域國內卡脖子的技術主要是哪些?”、“研究生期間應首先注重哪些能力的培養?”各位老師進行了精彩討論,真可謂是思想同“屏”共振,為在線觀眾們帶來了一場酣暢的學術盛宴。
接著,各位老師選擇了一些與各自課題相關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如何使用熒光探針實現活體內物質定量?”、“‘最 好’的熒光探針有哪些判斷標準?”等問題展開了超40分鐘的研討,老師們的獨到的見解、務實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在線觀眾的霸屏好評。
此次瑞沃德「“沃”在前沿」直播論壇活動,匯聚國內3大頂|尖課題組共話腦科學新進展,特邀2大科研院所相聚“云端”攜手打造前沿大課堂,吸引了近千人齊聚直播間共同翱翔在知識的海洋。錯過直播的小伙伴也不要遺憾,現在可通過直播回放來觀看啦!
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后續的「“沃”在前沿」直播活動